top of page

【脈枕的兩端】好了,然後呢?


上次談到服後不同反應的基本情況,這次再就各種情況深化說明。病人癥狀減輕了,是如何考慮呢?

一)急性病:癥狀減輕,仍有復病的情況

這是最常見的,因為病輕的轉化快,有時候好得快,實際上未必是全好,例如感冒。一般而言,這種情況下,患者如果不注意調養,就會再病,例如很快就吃鍋燒烤等。但是如果大體癥狀已經控制,脈尚未完全平和,則可以再按情況調整再服藥,幫助患者完全康復以重新投入工作和原本的生活。如果基本脈已平和,則可請患者自行調養,休息兩天看看。筆者從前傾向開最少的藥,但後來發現香港人確實休息不夠,也不注意調養,故此一般就變成開足夠的藥,以免稍好但實際未好,病人不注意而不休息或食用燥熱,就會變得比原本的病更重。至於其他較重的急性病,則無論情況都需要注意了,就難以簡單論述了。

二)慢性病:癥狀減輕

這也是常見情況,當然大家都高興,然中仍然需要考慮的地方不少。一是守方續治,服得不得,辨證上已經是可以用比較單純的治則,那可以再服或者再加量,增大效果。以達到癥狀完全控制的階段性目標,視乎用藥的量是否適宜再加量,因為患者可以承受的藥量不同,需要調整以達到最適切的用量,效果最好而不會過於寒/熱。

另一種情況,則是患者身上有複合的病理,例如腰痛的病人,可能有明顯的腎虛有寒,同時脾胃有濕濁,情緒不佳而氣結並見。那麼初步一般都以理氣化濕為主,病者服藥後感覺舒服了,但不代表藥可以持續服用。因為化濕理氣只是一時,真正需要調治是其人脾腎之虛。故此當患者的阻塞處理好後,就需要溫補。濕疹患者亦是類同,往往先需要清熱化濕處理癥狀和急性病理,但血燥脾虛的慢性病理則需之後再治。故此醫者就有需要調整處方去兼顧不同病理。

三) 慢性病:癥狀已控制

如患者癥狀已基本控制了,那就是去到相當理想的階段了。從現代醫學,控制癥狀在很多病來說已叫成功。但如果更進一步,可以讓癥狀穩定地受控,幫助患者脫離藥物,則更好了。然而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和溝通的。

筆者一般在控制癥狀後,都會讓患者減量服藥,一是減低服藥的身心和金錢負擔。二是鞏固療效,以繼續全面控制癥狀作為指標,逐步減量,看看可否脫離藥物,然而都需要因病而異,因人而異。

例如不寐,一些患者是突發的,也有一些是從青少年時期已是如此,前者一般可完全治癒,後者如用藥一個階段後已可基本睡好,那就已經非常不錯。

那麼出現的問題是,繼續用較高劑量藥物,以期可以填補其陰血,嘗試讓久病的患者可以完全脫離藥物;抑或是使用最低維持量,讓患者維持每月只需服三五天藥以鞏固?? 因為有患者可能屬於先天稟賦,或者是非藥物可治(精神情志、工作和思考模式),盲目長期用大量藥未必真正幫到患者正視問題,所以需要病人理解後去作出選擇。假如患者願意盡量服用爭取最大藥物療效,就盡量做好;假如患者也認同問題似乎非藥物可根治,則可選用最低治療量,每月服藥三五天,繼續吃好睡好工作好情緒好,就算這樣吃到退休,也是很合理、費用不高、服藥負擔不大的方案。

圖:互聯網


最新消息
文章分類
最新文章一覽
熱門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