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脈枕的兩端】描述 / 參與痛苦
「有甚麼不舒服呀」這是希望患者描述其痛苦。
這是頗具藝術意味的過程,從語言去理解患者的體感與情緒。
甚麼是「痛」,甚麼是「苦」?我們認知他人身上所發的,
大都是基於自己身上的情況,繼而感受他人所感。最多就是醫書所說。
身體的疼痛可以容易感知,或是跟醫書對得上,但精神方面則很困難。
痛是痛(pain),苦是苦(suffering);前者僅是生理知覺,後者卻是精神心理問題。痛的因果可以明了,然而苦卻是複雜的關係網。前者是醫書有載的,後者則沒有。有人痛而不苦,有人苦而不痛,也有人既痛且苦。
東亞患者一般傾向把所有問題都「軀體化」,很少描述精神層面,例如很少會用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煩燥」、「抑鬱」、「悲傷」作為不適的描述。更傾向用「頭痛」、「腸胃不適」這一類詞語,更多展現身體方面的不適。我總是提醒自己,在各個症狀之中,嘗試理出整體精神的圖象,避免只是追著患者所述的「症狀」去走。因為我們有時候也無法言說出自身的痛苦。
醫書的內容在書上是知識;在我們面前的個案,則是一場真實的苦難。假若說,醫者的身份就會讓人有所衝動嘗試去移除別人的苦難;然而醫者也可以單純旁觀著去處方。假若我不想單單成為苦難的旁觀者,更想有多一點的同情與體察,就要去把他人身體的痛苦,變成自己的痛,那怕永遠不可能完全代入。去與患者一同經歷去同行,跟患者的感受去接軌。
唯有我們自身經歷巨大的痛苦之中,學會去體察和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