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給疑難病人的話 (三)如何衡量風險


對於疑難病人來說,最困難的是要思考該承擔多少風險。

醫師需要找出主要病機,並選擇治療方案。

同一病機也可以用不同處理,有醫師喜歡一矢中的,直接解決。

也有以穩步處理的方法。


實際上得從兩個角度看,一是處方的強度,二是病者自身的情況。


處方的強度分兩種,首先是藥味(藥物種類)。

有一些藥物作用較強,有一些則是刺激性。

前者作用過強,過用容易見溫燥、過寒。

後者則在特定病人身上容易產生副作用。

然後則是藥量,

較溫和的藥也可以透過加大量藥,使他藥性變強。

反過來,較強的藥也可以透過減少藥量,使他變得溫和。

但對這一點也有不同意見,有醫者認為較低的劑量無法「通」,

所以一定要較大劑量,把「通」的效果發揮,即本身容易燥熱的藥反而不燥。

然涼的藥若果夠大,配合「通」的藥也不容易產生積寒,所以對藥量這一點有不同意見。


至於病者自身情況,即有特殊特質者對個別藥物容易敏感。

部份脾胃弱者對寒涼藥敏感,或對油類敏感,易生腹瀉。

或是一些皮膚敏感的人對個別刺激性藥敏感,易生皮疹。

這種問題的處理,主要在乎溝通及醫者的診斷,

病人每次治療總有不同祈望,有些病人需要治標,有些需要治本。

有些傾向緩治,避免副作用;有些病人希望急治。


如是這樣,病人就要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,

並思考能否處理。

例如一般病人的用量逐步上昇,出現較大副作用機會就比較低。

但若果為敏感體質人仕,則要更為謹慎。

從理想上來說,任何切合病人病機的切方,都立桿見影,

而不帶副作用。

但現實上即便醫者處方100%準確,在病人離開診所後也可能有各種變數,

例如受涼,受壓力,天氣轉變等。所以醫者需要考慮其處方的容錯度。

如簡單問題可以簡單處理,希望病人可以理解,避免非必要地行要求提高強度。或是要求初診即用較強處方,這些都是不必要的。

倒過來,倘若久病,病情一池死水,想零風險打破僵局也很困難。


故此對於治療的風險,固然是醫療問題,但更多是溝通問題。

需要雙方互相協調理解,方可達到最合宜的處理。

圖: 互聯網

Comments


最新消息
文章分類
最新文章一覽
熱門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